11月5日上午,在2017中國名鎮(周莊)論壇開幕式上,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周莊工作站的揭牌落地,成為住建、旅游、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的近百位專家、學者以及眾多媒體爭相關注的焦點。
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周莊工作站選址周莊貞豐弄,原址為梅宅。建筑共前后三進,門樓二座,硬山式頂,紋頭脊,花崗石柱礎,青磚鋪地,宮式長窗,堂樓前有牌科門樓一座。
對外開放的工作站將集中展示中國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實踐路徑、經驗和成果,以及周莊等古鎮的保護實踐案例,為古城古鎮古村保護提供有效的參考。并以此傳遞守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理念和意義所在,激發留住鄉愁的共同情懷。未來,工作站還將通過定期舉辦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古鎮保護沙龍、案例培訓、參觀講座等活動,使之成為專業的古鎮保護交流平臺和培訓基地。
此次,阮儀三帶著他的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入駐周莊,這是“古城衛士”與古鎮周莊三十余年情緣中又一高光時刻。
一次相遇,便是守護開端
阮儀三1934年生于蘇州,其先祖為清代著名思想家阮元。上世紀八十年代,阮儀三努力促成平遙、麗江以及江南六大古鎮的保護,現擔任建設部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阮儀三曾說:“如果說江南古鎮是我的孩子們,那么周莊就是我的長子。”1986年,阮儀三帶著6名學生來到昆山,再坐小船歷經數小時顛簸深入昆南水鄉,探訪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周莊。在周莊,阮儀三幫助政府制定了周莊古鎮保護的首套規劃方案——《水鄉古鎮周莊總體及保護規劃》,這一規劃的整體性保護思路,突破了當時周莊單一修復沈廳等散點的傳統做法,更提出“保護古鎮,開發新區,發展旅游,振興經濟”的方針,短短十六字,徹底改寫了周莊的命運。
80年代,是中國大陸初次擁抱市場經濟的年代,“招商引資”、“工業發展”是當時的熱詞,保護古城古鎮、修復文化遺址的工作,因其不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而普遍不受地方政府重視。但在阮儀三的設計中,“保護古鎮”與“發展經濟”的概念,從矛盾的雙方轉化為共生的伙伴,這一思想為日后“周莊模式”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此后的歲月中,阮儀三為周莊古鎮的保護發展傾盡心血,他將自己的課題研究經費捐獻給周莊;為反對一條高速公路貫穿周莊古鎮的方案,他據理力爭,留下“全力保周莊”的佳話;周莊古鎮區和控制區內每翻建或新建一幢房屋,都要經過阮儀三對設計文本的簽字確認方能生效。而周莊古鎮保護的成果,確實不負阮儀三的每一份努力,周莊在江南澤國里演繹著蓬勃的生命力,展現著阮儀三古鎮保護理論的示范性,為其他地區古鎮的保護與開發輸送著有益的借鑒。
一程艱辛,成就周莊模式
在阮儀三教授不遺余力的支持下,周莊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古鎮保護之路,在摸索、嘗試的往復中,走出了周莊古鎮的保護與發展之路。“修舊如故,以存其真”,是周莊一直以來恪守的原則。保護與發展并重的“周莊模式”正式起步,“周莊模式”的特點在于一套完整的古鎮整體保護規劃體系的支撐,恪守原材料、原結構、原環境、原工藝的“四原”原則實施,并體現出規劃的長效性,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方法規,構筑了一套政府主導的古鎮保護組織機制,成立古鎮保護委員會,保護經費不依靠國家,通過旅游開發帶來的收入反哺古鎮保護,保留古鎮區原住民,注重地方歷史文獻資料的系統性收集與整理。
依托“周莊模式”的古鎮保護,周莊最大程度上保有了固態的歷史建筑風貌與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先后獲得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聯合國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成就獎等諸多榮譽,并入選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在上世紀末,周莊憑借這種超前的規劃視角,在做好古鎮保護的同時,開啟了中國江南水鄉古鎮旅游的先河,并走出了一條“不拆古鎮也能發展,保護古鎮也有良好經濟效益”的發展新路子。
一次落地,又啟保護之旅
雖說總有一種恒定的精神與價值是傳承不變的,但無法忽略的是,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主題與機遇。嶄新的時代,古鎮保護同樣需要尋找嶄新的靈感與思路。
周莊工作站的落地,正是阮儀三教授與周莊推進古鎮保護的創新之舉。這是一次古鎮保護交流平臺的落地模式創新,也是周莊實踐案例與展館案例展示相結合的展示形式創新。依托平臺將有利于加強古鎮保護經驗的交流與分享,有利于加速古鎮保護理念傳播,有利于拓寬古鎮保護思路吸納,由此推動古鎮保護聯動發展,推動古鎮的文化遺產積淀。
古鎮保護沒有終點,周莊工作站的落地,源于阮儀三對古鎮保護的執著信念,是對周莊致力保護的認可,更是阮儀三以及周莊等古鎮守護之路更高起點的新起步。
工作站首個古鎮保護展示活動-“守望古鎮”中國名鎮保護成果展于阮儀三周莊工作站揭幕日同期開展,展覽以圖文、影像、書籍、實景模型等形式,主要展示阮儀三教授對一系列歷史名城的保護規劃,走上“古城衛士”之路的緣起和在保護古鎮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和突出貢獻,并展示了周莊作為古鎮保護的典型案例,在古鎮保護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實踐取得的成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