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沈萬三之父沈祐,由于愛妻病故,覺得老宅風水不好,所以舉家從南潯遷至周莊,買田買屋,重走致富之路。
(沈萬三故居/圖)
青年時代的沈萬三不知何故,熱衷于“經商之道”,對《史記》中《貨殖列傳》讀起來津津有味。“百道營生,積財如山,販物求利,貿遷有無”,“曉余缺者,才知貴賤”,“與時仰俯,獲其贏利”……這些商場經典念得滾瓜爛熟,而對書塾里的讀書卻毫無興趣,教書先生常來告狀,沈祐也十分擔憂。為了收收兒子的心,沈祐決定為他兒子說門親事。
(私塾/圖)
說到做媒,周莊鎮上有名的媒婆要稱高老娘了。她不但能說會道,人頭熟悉,而且本人還是個接生婆。鎮上的人常戲謔地說她,做了媒人,還要幫助養兒子呢!
(水鄉婚禮/圖)
沈祐請來了高老娘,提起為兒子做媒之事。高老娘何許人也!雖說沈家初居東垞,但她知道沈家家底殷實,并且善于耕作,日后定能發家致富,于是想方設法把自己遠方親戚諸氏之女嫁于沈萬三。
(婚房/圖)
沈祐了卻了一樁心事,千恩萬謝,但如何謝意媒人,因初來乍到,不知周莊規矩。與熟人打聽才知媒人除了受禮之外,還要吃十八只蹄子。
十八只蹄子并非難事,好得家中也要辦事,干脆買了幾十只蹄子,放于大鑊之中,加入茴香、蔥姜、醬油、黃酒一并悶燒。火候數旺數文,以文為主,煨至一天一夜,使原汁原味滲透到蹄子內部。煮熟后的蹄子熱氣騰騰,皮色醬紅,外形飽滿,香氣四溢。
(萬三家宴/圖)
當十八只蹄子熱騰騰地送到高老娘家時,著實為難了她好一陣子。因為周莊規矩“媒人吃十八只蹄子”是歷代相傳的,但這蹄子是生的,可以腌制,慢慢品味。然而,現在是十八只熟蹄子,當時又沒有冰箱,更不用說真空包裝,高老娘孤身一人怎么消化?吃又吃不了,送也舍不得,最后只得忍痛割愛,自己留下兩只最大的,其余的送給了親朋好友。
一時,周莊鎮上到處彌散著蹄子的香味。這蹄子大鑊燜燒,所以肉質酥爛,入口即化,肥而不膩,老少咸宜。加上有南潯的外來風味,倍受周莊人稱贊。后來周莊人家以法校之,成了逢年過節或招待賓客的必備之菜。因為它是沈萬三招親的產物,所以當地人稱它為“萬三蹄”,一直流傳至今。
(萬三蹄/圖)
周莊人民萬萬沒想到,家鄉的“萬三蹄”如今走出了周莊,跑到了大江南北,甚至跑到了當年沈萬三通商的東南亞去了。
(沈萬三銅像/圖)
隨著周莊旅游事業的發展,中外游客紛至沓來,臨別時總會念念不忘剛才餐桌上品嘗的“萬三蹄”。好得現在真空包裝,便于攜帶,它也成了旅游紀念品,隨著中外游客而走四方啦。
(萬三水上財道/圖)